祁安要的就是这种自然的状态。
然后次日就毫无征兆地开机了。
廖记餐馆正对门的路边和餐厅内部总共架起了大大小小将近十台摄像机和摄像头。
祈安穿着一件黑色穿羽绒服,戴着毛线帽,一大早就带人调试机器和角度。
宋大爷和李老爷子来的比较早,见他们在外忙活,下意识停住脚步。
“给不给进?”
在廖记餐馆吃了好多天饭,祈安跟这些老顾客也都混熟了,见状,笑着抬手,“走您的,就跟没我们一样!”
越自然才越好呢。
两个大爷点点头,倒背着手溜溜哒哒进去了。
有工作人员就笑,“这两位老爷子心态够可以,眼神也利。”
他们都在这摆弄好几天了,一般人根本看不出开没开机的区别。
别人认不出来,祁安还认不出吗?
这两位可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民乐大家。
如今虽然不爱出风头了,但毕竟地位摆在那里。
祈安瞅了他一眼,“人家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时候,你小子还没出生呢!还愣着干什么?镜头往前推呀!”
对注重仪式感的中国人来说,美好的一天,往往从早饭开始。
作为这附近唯一一家同时经营早中晚三餐的餐厅,廖记餐馆无疑具备极高的人气。
还没正式开门呢,就已经有人跺着脚,缩着脖子在外等候了。
寒冷的冬日排队,绝对是一件苦差事。
好多人便都跟前后左右的人聊天,打发时间。
原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却在此刻成了同一战壕的战友。
真是奇妙的缘分。
偶尔有几个来的次数多了,相互间也认识,见了面就打个招呼。
聊聊昨晚的睡眠,说说今天的天气,再讲一嘴家长里短。
不知不觉,几十分钟就过去了。
镜头推近,祈安也跟着出镜。
他以一位外来食客的身份,随意和大家搭话。
“大爷,您怎么还自己带餐具?”
这几乎成了廖记餐馆的特色:
好多人专门带着餐具,有水壶,也有小饭盆。
如今天冷了,就换成了保温桶。
大爷瞅了祈安一眼,“他家的汤很牛,喝了养人。”
他指了指后面一长串,“这些,都是冲高汤来的!”
不多时,大门打开,排成两队的食客们井然有序地挪动起来。
这排队也是有讲究的。
有人直接来这儿吃早饭;
可有的人家里已经做了,专门跑到廖记来打一桶汤。
两边有不同的窗口,这样提前分开来,效率就会很高。
刚才跟祈安说话的那个大爷也随着人群往前挪,以一副过来人的身份传授经验:
“有时候不舒服了,没胃口,就喝一碗廖记的高汤。热腾腾的时候灌下去,稍微有那么点儿烫口,再来点小咸菜儿……他家的脆腌黄瓜、风干萝卜条那可是一绝,吃完了,发些汗,转头就好。”
说这话的时候,大爷的表情十分生动,偶尔啧啧几声,仿佛在回味。
一听这话,前面一个大妈不同意了。
她扭过头来纠正道:“照我说呀,那脆萝卜泡菜才是一绝呢。”
队伍中的其他人纷纷点头响应。
大白萝卜能做的菜品不多,好些人就不爱买。
可一旦做成泡菜,那当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天冷了,人都跟着贴膘,难免多吃肉菜。
可肉吃多了,它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