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处在于假如真的决定收购,不需要花太多钱,代价比较小。
而坏处在于哪怕完成收购,后续还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进行整顿管理,很可能得不偿失。
在来到西德之前,陈林芝从没想过收购一家汽车公司自己造车,但是自从意外发现保时捷正处于水深火热中,濒临破产,他忍不住开始幻想着自己将这个技术和口碑都很优秀,只需要尝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推出几款走量车型的品牌一口吞下,力挽狂澜推向新高度。
到了现在,早已不缺钱花,缺少的是能让他感兴趣的东西。
在金融圈里捞钱虽然有趣,可惜对陈林芝而言实在太没挑战性,他自己也没想过有一天居然会因为无聊想找点事情做,进而产生进军制造业的念头。
有大半天时间,陈林芝都在琢磨着保时捷公司。
从调查资料来看这家公司不仅缺钱,内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辆汽车的生产工时居然长达一百二十个小时,也就是足足五天时间,许多分明可以用机器解决的制造环节,偏偏脑袋一根筋选择学人家劳斯莱斯手工打造,成功将生产成本堆高了。
成本高,售价跟着水涨船高,潜在市场随之缩小。
从现在的汽车市场环境来看,除了法拉利之外,其他像这样选择端着架子的豪华品牌,一般都没有好果子吃,英国车劳斯莱斯、阿斯顿·马丁这些都在苦苦挣扎,游走在破产边缘。
利润少,能够用于研发的资金也少,进而陷入泥潭中,虽然有了面子,但利润却被奔驰宝马大众这些赚走了,日子远没有瞄准中低端市场的曰本车企好过。
在陈林芝看来,许多麻烦都是保时捷自找的,就应该多雇佣些曰本的偏执狂们,学习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纠结大半天,陈林芝又一次联系在高盛的熟人,委托他们尝试调查保时捷汽车公司的财务营业状况。
他现在只知道这家车企去年亏损四千多万美金,今年也继续亏损,第一季度就又亏掉一千多万美金。
欧洲工厂的低效和高成本是通病,这种病想想办法应该还能救,前提是必须狠下心来大刀阔斧。
高盛的百分之五股份,在今年年初被陈林芝转手卖掉,最终卖了两亿六千万美金,被一家挪威基金公司接手。
不是股东,关系还在。
面对送上门来的生意,高盛德国办事处的员工们爆发出惊人的效率,在陈林芝打完电话两个小时后,就登门拜访送来较为详细的资料。
暂时还没真正下定决心,但陈林芝确实有点心动,钱不钱的无所谓,主要是想找点事情做,给生活增加一点调味品。
跟高盛业务员聊完,他先让对方尝试去跟保时捷管理层接触,看能不能拿到控股权,股份和话语权少了没意思,这次陈林芝想的不是持股,而是收购回来自己打理,丝毫不希望被人拖后腿,倘若可以彻底私有化,那简直再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