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花难嫁穿书

第237节(2 / 2)

一万两银确实很多,但是说是公主府的大半家底,纪桃不太相信,她给太子的小公子治病,那时候他还是辰王,出手就是几百两,付大夫只针灸三次,好像就付了一两千两。

不过此时不是纠结这个的时候,听到长公主说完这话,底下人许多都微微变色。

大半家底。

捐是可以捐的,但是谁家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的,俸禄虽然挺多,但若是不会持家,家中若是有人喜欢费钱的癖好,应该就所剩无几了。相信在场的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拿出大半。

却在此时,太子妃也起身,“姑母多年足不出户,却为了天下百姓重新踏出府门,太子府愿意捐出三千两,这也是殿下的意思,另外,我愿意捐出我一半嫁妆,大概五百两银,全部交由姑母救济丰平郡百姓。”

盛玲珑此时也起身,“我捐四百两。”

说完,看向一旁的吴巧思,笑道:“妹妹,你和我一样就好了,百姓无辜,殿下自从得了消息,已经几日没有安睡了。”

吴巧思面上带笑,眼神里闪过冷意,含笑应了。

长公主似乎很满意她们的话,笑道:“你们不必有负担,愿意捐多少随意,当然,大家应该的没带这么多银票在身上,待会儿派人送到公主府就行。”

底下许多人面上的笑容都要挂不住了。听到这里隐隐松口气,离了太子府,长公主应该不记得那么多人了……

就听到长公主接着道:“我来前已经禀明了皇兄,皇兄很高兴,当即下旨,于丰平郡外造功德碑,只要是给丰平郡百姓出力的,都可记录在上,以供后人瞻仰。”

和方才的勉强不同,此时众人都议论起来。

长公主的话又响起,“为免遗漏,翠蓉,你和楚夫人一起为各家夫人记录一番,务必仔细些。”

楚夫人一愣,长公主看着她,淡笑道:“楚夫人,不知可愿意帮这个忙?”

楚夫人很快反应过来,福身道:“臣妇愿意,臣妇愿捐三百两银。”

长公主赞赏的看了她一眼。

楚夫人就是户部尚书夫人,由她陪着记录,银子肯定会到户部,不存在长公主截留的可能。

长公主如此作为,大概也是为了让众人放心,她没有一点私心,这笔银子她丝毫不沾。

她们三言两语敲定,很快就拿来笔墨纸砚开始询问各家夫人了。

纪韵有些担忧,靠近纪桃,声音压低,“桃儿,你……”

纪桃见她担忧,反而安慰她道:“没事,别人多少我多少。”

纪韵想了想,“我捐一百两吧。”

胡氏回头,声音压低,警告道:“以齐府的地位,最少二百两,最好是三百两。”

算是提醒纪韵不要太过分。

纪桃猜测,纪韵如此很大可能是因为她,齐府和她都不会缺这些银子的,道:“我捐二百两。”

纪韵有些诧异,“你够不够啊,家中一大家子呢?”

如果单单靠俸禄,当然是不够的。

不过,纪桃家中有多少银子,太子妃心里应该有数,不仅如此,当今皇上要是费心些,说不准也是知道的,当初纪桃坐月子的时候,可是皇上给付大夫放假让他代纪桃去给小公子针灸,显然皇上应该是清楚里面的内情,甚至连每个月哪日针灸都是知道的。总结下来,纪桃觉得,捐得太少了就不好了。

纪桃看着前面的夫人,大多数都是愿意的,本身长公主提议了,这个银子就省不下来了。

如今有功德碑,算是意外之喜,越发掏得心甘情愿。

纪桃低声,笃定道:“姐姐别替我担忧,我有。”

第二百四十三章

纪韵见她说得笃定,也不再多问,胡氏回头,“桃儿若是有难处,回去以后去纪府,相信你大伯也愿意的。”

纪桃谢了她这番心思。她是真的不缺这些银子,就安王妃和太子妃两人给她的,加起来就有四千两左右,平日里纪桃花费的,都是她和林天跃的俸禄,甚至没有动田氏的那份,原封不动的全部给了她。

但是这些外人不知道,纪桃也不好告诉纪韵她们。

那位翠蓉嬷嬷和楚夫人到她们旁边时,许多人的视线也落了过来,胡氏捐四百两,比楚夫人还要多些,对于周围投过来的视线,胡氏面色不变,身旁的丫鬟拿了银票,当时就给了翠蓉。

纪韵三百两,也是当时就给了。

接着就是齐梓琴,她和纪韵一样,纪桃拿了两百两,楚夫人还确认了一番,“林夫人,二百两?”

翠蓉再仔细看了一变,“林夫人,确实是二百两。”

周围的人落在纪桃身上的视线都意味不明。纪桃猜测,她们大概都以为她贪图那个功德碑上的名头,或者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纪桃一律不理会,假装不知道,边上就是纪萱萱,纪韵和她中间隔了纪桃,方才还没问她呢。而且纪萱萱一直和她边上的一位姑娘相谈甚欢,此时楚夫人到了面前,她拿出一百两,道:“略尽薄力。”

楚夫人看了她一眼,事实上从前面到现在,一百两的人很少,当然,最后面的那些人,应该几十两的都有。

她照旧道了谢,和方才一般无二。

纪桃给了二百两,才算是出了太子府大门。

她越发觉得景元帝是个抠的,不知是不是国库真的空了。

纪桃觉得不可能,离大旱已经过去了好几年,这几年风调雨顺,百姓都好过了许多,没道理国库空虚,又没看到花银子的地方,现在又没打仗。

不过又想,可能是自己肤浅,读书少,不知道还有其他花银子的地方。

长公主出府走动的消息还未传开,就被募捐一事压了过去,当日许多夫人都记了银子,但是银票没送上,这几日大半个京城沸沸扬扬传的都是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