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还有俩孩子等着,他们在外面一整天了,再不回去孩子们该闹了。
尚未及冠的少年公子想着家里两个其实没比他小几岁的小辈,再看看面前两个和他相差无几的小友,喟叹一声挑起长辈的重担。
没办法,谁让他最稳重看上去最让人放心呢。
孟轲看着不知道想到什么的卫霁,搓了搓胳膊总觉得不是什么好事儿,讪笑两声赶紧拉上庄周一起没话找话。
总感觉等公子开口后他们要面对的就不是现在这么温柔可人的公子了,为了不让那点不祥的预感成真,他们还是主动点为好。
子京先生说教起来就算是卫公也有些扛不住,老先生觉得王诩欺人太甚,再加上卫公这次的动作实在太吓人,惊怒交加唠叨起来更是停不住,等二人从书房出来,太阳都快下山了。
卫霁中午有午睡的习惯,今天不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又和孟轲庄周说的时间有些长,也就没有提出要在这里休息的意思,只是旁边两个少年都会察言观色,看出他脸上的困倦后就主动停下声音。
卫公找过来的时候,他们家宝贝弟弟正在软塌上睡着,卫霁身子骨弱,中午的时候没有睡,下午再睡就不容易醒了。
过了正经午睡的点儿,其他时间入睡的话再睁开眼睛就是第二天清晨,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他原本也没准备在孔箕府上休息,只是孟轲和庄周态度强硬,他又实在困倦的厉害,最后还是拗不过困意睡了过去。
卫公懊恼的拍了拍脑袋,放轻了手脚把人抱回马车上,和在外间下棋的两个少年说了几句,然后才让车夫开始赶车,卫霁睡的深沉,对外面的动静一无所知。
子京先生说孟轲可堪大任,他如今年岁已高,孔氏子弟天赋皆不及孟轲,在没有收孟轲为徒时他的确想着在本族中挑个稳重的继任相国,现在有了孟轲,之前的那些安排就没必要了。
卫公对他的意见很是看重,只是孟轲的年纪还小,还得再观察几年才能决定究竟能不能担得起相国重任。
以卫国如今的形势,相国如果不是子京先生这般德高望重的孔氏门人就只能是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人,若不能做到让卫国在巨变中稳住根本,相国一位宁可无人也不能轻易任命。
会盟台处没有卫兵驻守,只有秦兵和赵兵面对面驻扎,两国的关系说好不好说不好却也没不好到哪儿去,秦国和魏国打的最多,赵国和周边几国都打的多,不会针对性的攻打某一国,所以这两个国家打完之后再议和并不稀奇。
连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在停战之后都能心平气和的签订合约,这点矛盾算什么,但凡封地接壤,就没见过没打起来过的。
不管私底下想干什么,明面上赵侯和秦公都保持着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度,只等会盟那日再次见面,其中跟来的两国臣子没少见面,可惜孙大军师那三寸不烂之舌实在不是寻常人比得过的,所以赵国至今还没占到好处。
会盟之日很快到来,赵侯面色不好,秦公也冷着脸不说话,唯有卫公一人言笑晏晏,坐在主位上饶有兴致的看着底下交锋。
他们这两天在戚邑四周拦截了不少赵国士兵,其中大半是往大梁方向,小部分才是回邯郸报信,大概是在这里见到孙伯灵有些吃惊,也更有把握让魏王出兵一道攻秦了。
天下皆知,魏国上将军庞涓和同门师弟孙伯灵关系势同水火,之前只知道秦国有个名叫孙膑的军师,见了之后一查才发现孙膑就是当年被庞涓施以膑刑的孙伯灵。
如今二人一个在魏一个在秦,庞涓能害孙伯灵一次,就肯定不会眼睁睁看着这个同门师弟在别处风光。
不巧,孙大军师也是这么想的,秦国和三晋关系不好,他们师兄弟二人分属两方,不好好较量较量怎么对得起庞涓之前的“照顾”。
作者有话要说:孙伯灵(眯眯眼微笑):见过的都知道,我这个人呢,脾气很好的,就是有一点小毛病,有仇必报。
第97章
诸侯国的会盟有固定的章程, 天底下如果问哪国对这些规矩最熟悉,卫国敢称第二没谁敢称第一,所以秦赵会盟卫公不用费心, 底下的官吏各自揽了活计就能把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
卫公继位之前卫国还没有稳定下来,孔箕当了几十年卫相, 他老人家辅佐了不只三代君主, 对会盟这种事情的安排更是信手拈来。
时辰尚早, 热气还没有上来, 三国的旗子在清晨的微风中缓缓飘着, 如果没有下面寒光闪烁的斧钺, 这么大的地方正适合结伴游玩。
可惜卫国建这么大的会盟台只是为了会盟, 别说游玩,靠近些都不被允许。
呜呜呜的鼓乐声绵绵不绝,台上秦公和赵侯各自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旁边一副巨大的舆图摊开挂在特制的木架上, 特别方便两国敲定究竟换掉哪几座城。
卫公笑吟吟看着面色不好的赵侯, 知道这人对他不合时宜的贴心很不满,然而他们卫国只是个提供会盟地点的效果,需要做的只是在会盟台上主持两国会盟,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换城这种事情他说了不算。
秦公想用晋阳和周边城池换取十几年前被赵国夺走的卫国乡邑和他有什么关系,有意见去找秦公说, 能发兵攻打赵国的是秦公不是他,想报仇也得找准正主。
往深里讲, 那些被赵国夺取的城池中,有多少人真正想生活在赵国的统治下大可以派人去统计,能超过十分之一, 那些城池就不要也罢。
隔壁魏国为了养那数十万的精兵,百姓赋役一年比一年重,赵国比他们没好哪儿去,整个中原只有卫国即没有征兵也不经常打仗,甚至连赋役都能免则免,毕竟他们真的不缺钱。
是生活在赋役沉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死在战场上的赵国,还是生活在只要努力干活就能生活的很好的卫国,只要不傻应该都能选出来。
庶民绝大多数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只要能吃饱喝好活下来,生活在哪个国家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这十几年来,从其他各国想方设法迁到卫国的户口远远比搬出去的更多,谁不喜欢安稳的生活呢。
铁甲精兵围在会盟台周围,一层又一层绕过去,最外面才是被拉来充数的卫兵,赵侯年轻时一仗拿下小半个卫国,对卫国兵马的实力了解的不能再了解,在场能入他眼的也只有秦公带来的这几百个装备精良的骑兵。
吉时到,孔箕上前宣读祭文,将该走的程序走完,接下来就是秦赵两国国君在盟书上盖上大印了。
两份相同的盟书被送到秦公和赵侯手中,以往常的会盟流程来说,到这一步基本上就完事儿了,可惜这次实在不同寻常,以挑起战争为目的的会盟,几百年来也就仅此一例。
卫霁端坐在他哥身后,尚未及冠的少年长发拢在脑后,难得和兄长一样一身湛然华服,眉目淡然飘然若仙,唇角带着三分笑意,即便是如此严肃的场合也让人忍不住悄悄往这里看。
公子如此风姿灼人,待到加冠不知又该是何等耀眼,可惜君上看的紧不常让人出来,不多看两眼回帝丘就又看不到了。
在场的卫臣眼神不断往四周飘,会盟这种事情在别处或许罕见,在他们卫国,但凡年纪大点就不会当回事儿,比起那些千篇一律的章程,还是他们家公子更赏心悦目。
话说回来,公子过两年就要加冠,君上也该为公子准备婚事了,怎么一直没听见动静,以君上对公子的偏爱,公子夫人极有可能是别国公主,只是不知道会是哪一国。
魏国肯定不可能,赵国和韩国的可能性也不大,他们的国君夫人已经是齐国公主,应该不会再娶回来一个齐女,这么一想,极大可能还是在中原选。
反正不可能是秦国公主,这几天他们对秦人的行事作风也算有了几分了解,秦国和他们中原不一样,养出来的公主肯定也是咄咄逼人,他们公子这般温润如水的性子,真娶个秦女回来还不得天天受欺负。
想多了想多了,君上肯定舍不得公子受罪,还是继续在中原挑吧,多等两年不要紧,可千万不要一时兴起毁了公子的后半辈子。
在会盟台旁边站着的卫国大臣心有余悸的抖了抖,要不是场合太过正经不好动弹,他们更想直接把自己抱成团。
卫霁坐在位子上没有动弹,不知为何总觉得有些毛毛的感觉,不着痕迹的往四周扫了一眼,发现一切如常,便只当自己是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有些紧张。
盟书已经送了过来,接下来就要动粗了,他长这么大还从来没见过正儿八经的干仗,不紧张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