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官路

第231节(1 / 2)

唐山铁矿是官营,同时还有很多民营铁矿。

此时全国有一百八十多个州县发现了铁矿,官营冶铁厂有十五座,民营不计其数,因此也造就了不少冶炼厂富翁,这些私营铁矿场主有的是权贵之家,有的是走了有权势条件、勋贵等的门路,反正不会有普通老百姓就是。

唐山就是最大的官营冶铁厂,距离京城也最近,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运输往往比货品还贵,所以自然是就近取材。

叶斌笑道:“唐山那里刚运来一大批生熟铁板、铁块的,六成运往了有司,还有四成是卖给了京城大铁商。”这些铁商拿到铁矿以后,小半会拿出来在市面销售,以供各铁铺运作,大部分则放在自家铁匠作坊用来生产各种器具。

沈老爷子就道:“可是城西胡家?”

叶斌点点头,“正是他家,老胡家祖传的一百年手艺,老铺子、大匠户,宫内很多差事都是他们承接的。他们打制的百炼钢刀剑向来是最好的,只进贡宫内,作为御用赏赐,寻常人是不可得的。”

林重阳也了解过,现在的极品刀剑,还是百炼钢最好,也就是手工锻造、退火、回火等不断重复,有的多达五十炼甚至百炼,所以叫百炼钢。

不过这种工艺费工费时,又贵又慢,一把刀剑从无到有起码要一年半功夫,所费资材可顶一个五口之家好吃好喝三年的嚼用。

这种工艺打造出来的刀剑,只能给皇帝或者元帅用用,要想给官兵们装备是不可能的。

不过林重阳对那老胡家还是很感兴趣,城西的铁匠胡同,和他住的状元胡同并不远,只是一直没去过。

叶斌道:“在奇技馆跟铁矿谈好合作以前,我去弄几车铁板来,保管让你们好好地做一批出来,顺便让老胡家也派几个手艺好的老师傅过来帮忙。”

沈老爷子就等他主动开口给拉铁板呢,现在高兴道:“靖宁侯这可是大手笔,奇技馆的小子们可高兴喽,我老头子也有热闹继续看。”

众人立刻跟叶斌道谢。

叶斌见蒋奎邋里邋遢略猥琐,赵文成却一表人才,只可惜双腿不良于行,连说可惜了,让他们好好干,做得好了,到时候奇技馆也能被朝廷收编,这样也算是工部下的。

赵文成想跟叶斌算好铁的价钱,叶斌笑道:“这一点算什么钱,只需要送我一辆那自行车就行。”

赵文成笑道:“好事成双,我们要送侯爷两辆才行,最好的两辆。”

叶斌哈哈一笑,“好!”不过不能两辆都最好,要有一辆最好的,另外一辆普通即可。至于那一辆最好的,想必林修撰等人有办法体现出来。

大家也懂他的意思,这样的新鲜玩意,只怕第一辆是要进献给皇帝陛下的。

赵文成之前就得林重阳暗示,他们奇技馆还是需要京城的大佬们帮衬,有老爷子过来凑热闹,某些人就不好意思刁难提过分要求,而有些人则可以提供诸如政策、原料、人手的帮助。

叶斌算一个。

林重阳原本打算的就是从生活入手,先解决大家的衣食住行的问题,引起世人的兴趣,让他们全面认识接受奇技馆,树立奇技馆在当朝的威望和口碑,那么以后往教育、航海、商业、军事等方面渗透也会容易很多。

那个时候按照正常速度他也应该可以升为四品官员,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试着改善当朝的火器。

当然不是他实际操作,他只管提出要求勾画希望,自然有负责科研的人员以及工匠们去摸索试验。

叶斌是个雷厉风行的,两天内帮奇技馆搞定打铁许可,还将老胡家铁匠的四个工艺出色的老师傅送过来,一同来的还有一大车生铁板一大车熟铁板,一车老师傅们的独家工具。

赵文成将一处小院划为专门的铁匠间,老师傅们在此用耐火砖等材料磊起了大小数座冶炼炉,他们居然还有一台简易机床!

他们另外还带了好几个徒弟来,不肯用赵文成从其他匠户们家里招收的那七八个有天分能吃苦的小学徒。

赵文成知道他们无非就是怕独门秘术外传,直接就把林重阳编写的那本冶炼技术中关于炒钢法、灌钢法、百炼钢淬火回火等内容挑能说的说了一些,他口才比其第赵文藻还好,自然把几个老师傅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既然人家老板什么都懂,那也没有必要藏着掖着,他们干脆就让奇技馆的几个小徒弟也跟着帮工。

等开工以后他们就感受到了好处,人家东家真的是博学多知,他们会的人家也懂,他们不会的,人家还能提点,让他们的技术又精进了一层。

理论和丰富的技术经验合作,自然是无往不利的。

另外,陆延和赵文藻还从当地无用社里选了几个中秀才多年却怎么也中不了举人的四五十岁的秀才们,让他们来奇技馆帮忙处理文字工作,工钱比他们做私塾先生还高。

这些人也是陆延等人考察过,人品正直的。

此后林重阳等人往返翰林院、家、奇技馆之间,无用社的聚会地方也从碾子巷扩展到清华书斋和奇技馆,在奇技馆负责讲课的就是赵文成和蒋奎。

有些平日里显而易见的事情,如果用数理化知识讲出来,就会让人恍然大悟,有一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感觉。

加上工部一些素有以研习算术、手工艺出名的官员们听说奇技馆的事情以后既好奇又不服气,屡次来挑衅辩论,结果都不是赵文成和蒋奎等人的对手,一下子就把奇技馆的名声抬起来!

这也导致不少学生们对奇技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尤其那些久考不中的萌生要加入奇技馆的念头。

“去国子监出贡,还不如来奇技馆呢。”

“咱们也没有好的门路,熬到四十多岁还得倾家荡产地去选个缺,好的是个穷县的县令,不好的就是一个教谕,一辈子也赚不回自己出缺的那些银子。”

“奇技馆真是个好地方!”

第171章 成亲、解释

日子过得忙碌又充实, 转眼八月, 最近林重阳收到好多书信, 有林家堡的、严巡守的、谢昭的,还有王文远、孙机等外放做地方官的。

林承泽去的地方最远, 在福建浦城, 林重阳特意交待他任务,请他留意福建、广州等境内, 一定要留意红薯和土豆这两样作物, 哪怕是类似的也留意着发现就近培育着, 三年后回京的时候带回来。林承泽表示自己一定会竭尽全力的, 只是现在并没有任何线索,等他站稳脚跟, 过了年以后就可以往南找, 说不定会有收获。

王文远和林毓贞所去的县也是当地富裕县,稳打稳扎即可,只要不出意外, 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林重阳对他们自然也有托付,希望他们了解那里农桑、纺织业以及商业,尤其是注意一些海外洋人。如果有那博学、善良的绅士一定要想办法结交,搞好交情, 尽可能地套他们的情报,不但要知道西方现在的发展状况,还要尽可能地套取他们的科技知识——特别是类似六分仪之类的航海工具。

孙机去的泾县是南直隶宁国府的下县,用时髦话讲就是贫困县, 又因为是太祖家乡同一个布政司,所以时常得以减免赋税。不过孙机却觉得泾县并不穷,虽然泾县山多地少,但是拥有黄山余脉,九华山支脉、青弋江等,反而山水毓秀,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极好的地方。

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宦游此地,留下了大量墨宝,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之称。

其中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就是在县内桃花潭镇所做。

孙机一去就先从讲学开始,礼遇士子学生们,还鼓励农桑、渔业,发展纺织业,同时加强对煤矿的管理,将云岭茶制成花茶然后销往北方等地。他把林重阳等人曾经常聊的那些施政理念先套用当地的情况,能套上的就活用,套不上的就留待以后,倒是也让他治理的有声有色,相信三年后会有不错的成绩。

孙机还问林重阳取经,怎么才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因为山东都是小麦,他从小见的都是麦田,对水稻根本不了解。

林重阳虽然不会,但是有人会啊,他立刻给米良写信,请米良把总结的那些提高水稻产量的经验传授给孙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