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脑咸鱼在八零

事业脑咸鱼在八零 第51节(2 / 2)

那酒店的服务员也是个直爽的性子,当场就说了,“这还有啥方便不方便的?‘惜华’是‘娇杏’护肤品厂做出来的,现在随便去个供销社和百货商店都能买到。我们这种给房间里提供的是小块,特地定制的,你可以去百货大楼买大块的,价格不贵,还都特别好用。”

裴扬听到了自己心碎的声音。

怎么又是陶娇杏?!!

不死心的他去了一趟百货商店,就在距离他下榻的酒店不远的位置,里面已经有了专属于‘惜华’的柜台,各式各样的产品摆了一堆。

裴扬心里的凄风苦雨乱飘,他忐忑不安地全部买了一份,拎回了酒店。

那酒店的服务员见此,笑的弯了眼,“能看出来您是真的喜欢‘惜华’,您放心用,‘惜华’的品质绝对有保证的。要是不好用,我们酒店也不会直接签大几十万的订单。”

强颜欢笑的裴扬都快忘了自己住哪个房间了,一路晕晕乎乎地上了楼,不信邪地他挨个儿打开试用了一遍,彻底信邪了。

这还谈啥啊?

人家已经预判了迦楼集团和嘉华集团的预判,还把迦楼集团留着的后路给堵死了。

他原本打算第二天去找陶娇杏的,可是在见识到‘惜华’之后,他又推迟了登门拜访的计划,改为去打探陶娇杏开在沈市的厂子究竟有多大的规模。

——————

就在裴扬暗中打探的时候,一行来自大-连的人偷偷来到了琥牢山下,找陶娇杏谈招商引资的事情。

东北人说话直爽得很,没有搞那些弯弯绕绕的,而是开门见山地说,“陶老板,我们大-连可是眼馋你们沈市的日化产业群好久了,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沈市过半的税收……有没有考虑一下我们大-连的打算?”

作者有话说:

今天还有一更,正在加足马力写。

第75章 吃好睡好

不管是天然的海港条件, 还是靠海吃海的渔获,大-连都不输沈市,然而靠海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的短板——安全性略低, 当年被八嘎国侵略占据过, 远不如沈市的安全性高。

当初确定沈市为辽东省省会的时候, 也有这样的考量。

不过随着华夏的发展,虽然海-军实力尚未提升上来, 但陆-军已经将整个渤海湾布置了个水泄不通, 就是盯着八嘎国蠢蠢欲动死灰复燃。

如今的大-连已经不再需要为安全而担忧了,只是受制于历史遗留问题而获得的资源略逊于沈市。

大-连来的考察团心里拎得很清楚, 只要从东北牧场挖走一个墙角过去, 日后政策上多让让利,就如同是种下一颗果树种子之后勤浇水施肥, 果树肯定会有长大的一天。

瞧瞧东北牧场在沈市的发展速度,一个厂变成两个厂,两个厂变成一个产业群, 这才过去多久?就已经变成了沈市的经济支柱。

大-连有耐心等东北牧场慢慢成长起来。

趁现在其他地方还没有挥动挖墙角的锄头,自家近水楼台先得月, 必须得先动起来。

访问团的负责人开始摆条件‘利诱’陶娇杏。

“陶老板真的不妨考虑考虑我们打脸, 我们同沈市相比,优点也不少,比如海运港口, 比如能给让出更多的税收优惠空间, 而且我们还有共和国长子的工业嫡系血脉——滨海理工大学子坐镇。”

“如果东北牧场愿意到大-连来发展, 滨海理工大学可以同东北牧场展开更深入的交流合作, 咱理工大的师生在研究方面的能力, 就算不能同清北比, 但也差不了太多,当初是怎么撑起共和国长子工业科技脊梁的,往后就能怎么撑住东北牧场的工业科技需求,您看呢?”

“税收方面,我们也可以适当地让利,肯定会比沈市给出的条件更好更优惠,按照我们的想法,是设置规模门槛,普通办厂规模,就会比沈市给出的条件更优惠,规模越大,给出的优惠空间自然也就越大……”

“此外,当初鬼-子们占据大-连的时候,建了不少洋房,临着海,风景挺好,算是一个园区,只是一直被废弃着,拾掇拾掇就能用。要是陶老板来,我们可以把那个园区以及周边的土地,全都以最低的价格来给陶老板开发,不限制居住还是工业建设。”

陶娇杏都怀疑这考察团来之前是不是专门调查过她,不然怎么开出来的条件总能戳到她的心里去?

滨海理工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比沈市大学以及沈市农业学院都要强出不少,尤其是理工科。

还有就是沿海的那一片土地,如果真的开发出来,利用价值肯定不低,靠海吃海,单单是从渔民手里收购海产品,然后销往内陆城市,就绝对不会少赚。

此外还有那大-连港,也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之一。

上-海之所以能发展得那么好,不就是因为上-海港率先发展了起来?当然,上-海港的位置也要远胜于大-连港,还靠着已经发展起来的香江。

陶娇杏心里的算盘打了几轮儿,点头道:“我很希望能将东北牧场的根系扎进大-连那片沃土,也很期待在海边干一番大事业。不过是将眼下的那个产业迁移过去,还是异地办厂,逐渐将生产重心转移去那边,还得仔细商榷。”

“给我几个月的时间,待我拟好方案和计划书之后,再去大-连登门摆放,届时还希望各位领导多多行些方便。”

考察团自然不会拒绝,他们等的就是陶娇杏的这个承诺。

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动辄就是三五年,长的话一二十年都有可能,他们只盼着陶娇杏的动作能够快一些,一两年内就在大-连办起民营工厂来,但也不强求立竿见影地看到结果。

——————

送走大-连来的考察团,陶娇杏立马就着手规划了起来。

养牛场和奶粉厂都已经走上了正轨,国内市场也逐渐饱和,暂时没有扩大规模的必要。

日化厂已经扎根在沈市,方方面面的渠道都已经埋下,不宜在大动干戈,而且只要日化厂在沈市,她在沈市行走、在辽东省内,都算是有一点点影响力的,这影响力是拿税收、工人就业等置换来的,也不能随意挪动。

剩下的就是刚刚运转起来的啤酒厂里。

特级精酿啤酒目前还主要是给部队做特-供订单,受到原料小麦的限制,根本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再去大-连办厂也解决不了原料紧缺的问题,总不能去海滩上种小麦。

最后就是用于发酵生产日化厂原料的工厂,目前的需求量不高,三五个人就够用了,也没必要扩充那么多。

而且这个原料工厂也不宜离沈市太远,留在琥牢山下刚刚好。

陶娇杏思来想去,愣是一个合适的砝码都拿不出手,只能重开一张‘新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