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骑砍

第880章 第八百八十丈 议定(2 / 2)

用可以用,但军队、教育是两条红线,不能让丞相触碰。

选一个信任的人,去传承丞相的衣钵,则属于一种可以接受的条件。

丞相眼界是很高的,如杨仪、蒋琬之流,他们在丞相眼里更多的是助手身份,而不是可以传承衣钵、托付家族的弟子。

而马谡也不适合,照顾马谡,更多的是弥补对马良的亏欠,是一种兄弟手足之间的感情,也不是弟子、学生。

就这样在田信有目的的推动下,姜维、胡济在夏历十月中旬时抵达雒阳。

相府偏厅,诸葛亮细细审阅姜维传递的田信私信,诸葛亮反复翻阅只觉得很棘手。

首先在信中,田信怀疑弘农投毒事件不仅仅是意外,或敌国境外势力所为。

并推测其中或许有国内人员提供协助,这种一边对新朝持支持态度,背地里又换一张脸的搞无底线破坏的人,则十分的可恶。

可田信不准备扩大清洗力度,也不想破坏当下来之不易的和睦局面,所以准备延期代汉。

其次田信在信中表达了对魏国公卿、权贵的严重谴责,希望丞相这里予以配合,对魏国权贵、公卿进行严惩。

显然是不留活路了。

暂缓代汉,让诸葛亮道德、私心方面好受很多……可问题也很明确,早一日完成新旧交替,那先帝旧臣就能集体洗白一次,过去种种就能揭过,大家一起过新生活。

可现在延迟三年代汉,那所有的先帝旧臣的身份自然是固定的,是先帝旧臣,而非新朝元从……自然地,这三年里朝廷若跟关陇方面发生冲突,自然会遭到毫不留情的镇压。

今后的三年时间里,为保证先帝旧臣们能平安度过,丞相举政压力暴增。

很多事情就得他亲力亲为,免得一时松懈,让各处官吏引来杀身之祸。

田信不急着代汉,最累的反而是丞相和朝廷百官。

姜维简单拜访诸葛亮后,尚书台方面跟进,一同前来咨询诸葛亮。

蒋琬来的最早,与诸葛亮在花园散步,多少有些好奇:“丞相,姜伯约何等人也,竟能使陈公一度托付基业。”

诸葛亮左手摇动乌羽扇,右手轻轻抚须,回忆思索姜维给他的印象,沉吟回答:“彼凉州上士也,以如今北府英才之盛,无出其右者。”

论经学底蕴,姜维自然是不合格的……其实诸葛亮自己也不合格。

诸葛家族的家学传统就是博览群书、自学成才……所以读书只求大略的诸葛亮对弟子、门人的要求有些高。

看不上普通的俗人,也看不上正统的经学门人,想找的是那种精通权变的同时,还能很有原则且固执的人。

固执与权变,是两种对立的性格。

可实际上一个是本性原则,一个是待人接物的处事风格。

显然,冥冥之中还是有那么点缘分的,诸葛亮怎么看,都觉得姜维很是顺眼。

他对姜维的评价令蒋琬多少有些不甘心,皱着眉头:“丞相,就恐言过其实,贻误大事。”

“公琰,如今世间还能有什么事情能称之为大事?”

诸葛亮反问,笑容自若感慨说:“敌国风中残烛,挥袖可灭。我所虑者,朝堂内争也。”

内争,这个话题让蒋琬陷入长久的沉默。

肯定会有内争,现在雒阳公卿百官的一切就攥在北府兵的手里,所以在新旧交替之际,还有灭魏战役面前彼此都很有默契,不再搞事情。

若魏国若灭,那再迟钝的官员也会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投降的魏国官吏会有机会进入朝堂,并成为一股新的力量。

可如果把魏国这批罪恶滔天的公卿、权贵尽数围歼,那么就能避免十年内的党争。

田信已经提出了解决办法,现在丞相府要做的事情反而就简单了,第一是延缓宫室重修工作,第二是配合姜维,保证姜维所部能顺利推进,并在今后的战事中,让姜维斩草除根。

为避免朝政党争,也为了警告后世……诸葛亮同意了田信的提议。

蒋琬之后,黄权也来咨询姜维的来意。

姜维是田信预选的妹婿,可以说是田信目前的影子,掌握着关陇地区最大的机动力量,在田氏、北府旧将、天水豪强支持下,姜维完全可以代替田信撑起一片天。

所以陈国郎中令姜维是个十分重要的人,哪怕晋升的速度、渠道有些快的不可思议,可姜维就是根基牢固。

踩在田信刻意拓实的地基上,姜维可以随时作为北府应急的替身……就如汉初高祖皇帝封坛拜将一样,当时选韩信,就有确立军事继承人的意味。

韩信、刘封都是类似的存在,现在的姜维也是这种存在。

在姜维被田信处理、搬走之前,姜维就是田信的影子,意志的贯彻者。

姜维来雒都见丞相,几乎可以理解为田信的耳朵、眼睛、嘴巴来见丞相。

同时姜维来过了,那很多事情就应该有了完整的交待,不需要公文反复交流,以确认某些事情。

所以现在姜维代表的田信,已经与丞相达成了实际的约定。

到底是什么内容……现在雒阳朝廷的中高层重臣们自然很感兴趣。

没人敢大意,甚至这类信息会关系自己的前程、生命。

毕竟弘农发生那么骇人听闻的事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沦为被栽赃的可怜人。

谁都不想在倒在黎明前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