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主体部分就会是主人公解决这件事的过程,也是一部电影的看点所在。
这里一般会出现三个情节。
首先是“游戏时间”。
游戏时间往往是电影最有趣的地方。对应在《荒星求生》里, 就是主人公马奇初到荒星时的适应阶段。
因为对这里一无所知, 马奇遇到了一系列各种各样的搞笑事件。
比如有一天马奇突然想要尝一尝那些在头顶飘浮的水母到底是什么味道, 他就挥舞着自己编制的渔网在空中捞水母。
结果不小心被水母触须蜇伤,整张脸通红肿胀, 变大了一圈。过了好多天才消肿。
还有他在扩建地洞的时候, 想要把储藏室挖得更深一点, 挖成可以储藏食物的地窖。当时他并不知道虫族巢穴的位置就在离地面不远的地方。
于是连续向下挖了三天之后, 他不小心一铲子挖到虫族老巢。
马奇被愤怒的巨虫一路追杀,被逼无奈跳到海里才逃过一劫。最后足足在水面下待了两个多小时才等到被惹怒的巨虫悻悻离开。从冰冷刺骨的海水里出来之后,湿漉漉的马克还不敢回到原来的家里,只能临时在另一个地方挖个小洞渡过一晚。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
适应阶段结束之后,就进入到了蜜月期。
这个阶段主人公已经完全适应了在荒星上的生活,对周围环境了如指掌。
他知道如何取水、生火、获得食材。怎么样把恼人的水母做成好吃的菜肴,怎么利用永昼区制作烤鱼干和虫肉干,也有了温馨的小窝和堆满储藏室的存粮。
不但每天都能吃饱,还开始研究怎么才能做出更美味的食物来,种类繁多的能把观众馋哭的烧烤镜头就集中出现在这里。
马奇还琢磨着用火山灰调出水泥,来提高地洞的防水性,让小窝住着更舒服。
在这个阶段,角色和观众都能喘一口气。
似乎他们已经战胜了所有困难。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胜利,而是被称之为“伪胜利”的第二个情节。这个情节的目的就是让观众从电影开篇起就一直高昂的情绪放松下来,为下一个情节和最终的大结局做铺垫。
所以这种胜利的假象很快就会被打破。
接下来要拍摄的这场戏就是属于第三个情节,也就是大结局前的危机。
奥尔丁顿一会儿得独自应对狂风暴雨,从塌陷的房屋里努力抢救自己的存粮。
这段戏对演技的要求并不太高,但是很耗费体力。
镜头前的奥尔丁顿显得有些紧张。
“放松一点。你现在还在高兴地搅拌水泥,并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的事。”包晚晚皱着眉头,试图让他放松下来。
她说道:“我们今天先拍一条试试效果,不行的话明天再补拍。”
听到导演的安慰,奥尔丁顿反而露出苦笑:“还是今天一次过吧,多来几次我恐怕真的累晕在片场。”
“好好好。”
包晚晚安抚道,“我们就拍这一天,拍完明天剧组放假一天,大家都好好休息。”
她抬高声音:“来,都准备好。”
“开始——”
这场戏最后拍摄了五个小时,包晚晚看起来还是不太满意。
虽然她兑现了休假的承诺,明天剧组所有人都可以放假一天。但看起来等后天剧组开工,奥尔丁顿还得死磕这场戏。
帕特里克幸灾乐祸地看着奥尔丁顿在拍摄结束之后,一刻不停地退出了虚拟片场。
等导演离开后,帕特里克也跟着退出片场。
意识回到房间。
他从全息舱里爬出来,觉得脑袋有些疼。
刚才那场戏帕特里克全程精神高度紧张。根据情节需要,片场里一会儿要下小雨,一会儿要下暴雨,还要在掐准时机让男主角的地洞塌陷。
在男主角马奇慌忙把自己的所有存粮,亲手制作的锅碗瓢盆小方桌等其他东西抢救到地面上时。帕特里克又得操作狂风把东西卷走一大半。
这期间他的视线在包晚晚和奥尔丁顿之间来回打转
——所有这些天气变化都要出现在恰到好处的时间点。
如果哪个时间点早了,情绪铺垫不到位,观众就体会不到主人公的绝望。
如果哪个转变来的太晚,节奏拖沓,就营造不出紧张压抑的气氛,观众就会觉得无趣。
一时之间,他和男主角奥尔丁顿成了全场最忙的两个人,被包晚晚指挥得团团转。有时帕特里克不小心犯错,还会被导演无情的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导致他整场戏都不敢松懈下来。
帕特里克揉一揉额角,决定下楼去喝一支牛奶味的营养液,再回来好好的睡一觉。
在联邦,虚拟片场布景是个技术活,专业性极强。
布景师大多都在影视院校进行过科班学习。这个专业需要在虚拟片场进行大量实践,不管是学费还是虚拟片场的使用费都不便宜,一般家庭很难供得起孩子就读布景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