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71章(第2 / 2页)

于是钱明华开始找村子里懂这方面的人过来帮着改装。

愣是把之前的那辆板车给装上了。

后来又有人建议,在车厢两边加装铁钩子,勾住水桶的手把依旧也能多运几桶水。

这主意也不错,于是又开始加装。因为铁钩子没有,所以村子里就直接把铁耙拿过来用。用绳子牢牢地捆在上面。

这也就是六十年代,车不多,所以不存在超载和影响市容等问题。

钱淑兰和钱维汉去运的时候,担心两边的绳子会断裂,快到家的时候才开始把水晶球里的水往这两边的水桶里灌。

即使他们这样一次运四十桶水,可依旧只能浇了二十亩地。

来回需要两个小时,一天也就只能七趟。加起来也就一百四十亩地。

钱明华见运的水太少,就让队里唯一的一辆马车也开始运水。

虽然马车一次只能运八桶水,可也比没有的好。只是它的速度有点慢,一天只能跑三趟。

这么干的地,钱淑兰真的很担心这些庄稼会枯死。

所以晚上趁着大家不注意的时候,独自跑去很远的地方浇水。

倒不是她不想带钱维汉去,而是他毕竟已经娶媳妇了,他要是大晚上跑出来,张招娣一定会有所察觉。不像她,一个人住不存在这个问题。

虽然她已经很小心了,可每天关注地里情况的钱明华还是察觉到异常了。

他心里猜测是不是祖宗显灵了。毕竟人是不可能办到的。

不过他倒是没有非要弄明白,主要他担心刨根问底,被祖宗察觉到会生气,不给他们浇水了。

所以他开始有意让大家分开来浇地。

比如说早上浇村东边那块,中午就浇村西边那块,下午就浇村北边那块,时间长了,大家也都忘了到底哪块没浇,哪块浇了。

一连二十多天,直到红薯能收的时候,王家村都是在这样忙碌的生活中度过。

而钱淑兰也发觉附近几个村子的红薯都陆续枯萎了。

钱淑兰每天都要把五百个水晶球灌满。自家生产队的浇完,她也会帮着林家村浇,选择浇他们生产队是因为他们村的地跟他们是相邻的。

至于其他生产队因为地都不相邻,所以她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红薯干死。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她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水了。

即使有钱淑兰帮忙,林家村还是有不少红薯地枯死。

林家村因为只有一辆马车,每天用马车来回奔波运水也只能解决村里人的吃水问题。地里直接就是放弃了。

快秋收的时候,林文林被钱淑兰上门提醒之后才知道他们村还是有红薯存活下来的,

钱淑兰瞪了他一眼,懊悔不已,“也不知道我们村谁这么粗心大意,居然把你们村的也给浇了”

林文林搓了搓手,显然已经激动得不行,“真是多谢你们了!以后我们一定会还你们的。”

钱淑兰摆摆手,“你还是赶紧带人去收吧!等收粮队进村,你们可是一丁点也没有了。”

林文林也顾不上客气了,立刻召集人手去收。

钱淑兰通知完之后,也回到自己村收粮食。看着现在地头那些收粮队,一个劲儿地催促就是不下来帮忙,钱淑兰忍不住操纵一只蚊子去叮咬他们。

看着他们被咬的到处都是包,钱淑兰不厚道地笑了。

第153章

十二月,正是收晚薯的大好时节,太阳已经没有之前那么毒了,可依旧是个晴天。太阳高高地挂着,底下是数也数不清的人在忙着收红薯。

老王家,除了在县城工作的几人全都要下地。大人们正在弯腰刨红薯,小孩子们也不上学了,帮着大人们捡红薯。

到了十一点半的时候,民兵们开始去食堂吃饭,钱淑兰让姜玉瑛带着孩子们先去食堂。等该走的人都走了,李春花,孙大琴和王丹枝开始行动起来,王丹枝负责望风,孙大琴和李春花负责在地头挖坑,把堆在旁边的红薯往里扔。埋了一部分之后,就把坑填上。

钱淑兰看着三人配合的天衣无缝,心中也是叹息不已。她直了直身体朝其他人家看去,也和老王家差不多的情景。

吃完晌饭,大家也顾不上睡午觉继续下地干活。

正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钱淑兰耳边突然听到地头有人喊她的名字。

钱淑兰眯着眼睛抬头去看,原来是钱维汉。

他和张招娣今天是负责村东头的那块地,喊她应该是有事吧?

钱淑兰立刻直起腰走到地头。

“大哥,有事吗?”

钱维汉瞅了瞅四周,发现大家都忙着收红薯,根本没空搭理他,忙把手上的信递给她,“你瞅瞅!”

钱淑兰把手在身上蹭了蹭,她身上的衣服是最旧最破的,一般都是下地干活的时候才穿的,已经完全是土色的了。

擦完手上的灰尘,她把信纸从信封中倒出来。

打开折得整整齐齐的信,一目十行地看下去,越看心越沉。

钱淑兰下意思地回头瞅了一眼姜玉瑛,发现她正在往筐子里捡红薯。显然没有注意这边的动静。

钱淑兰回过头,朝钱维汉小声道,“大哥,等收完红薯,我要去一趟上海。这陈家人太过份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