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449节(2 / 2)

然而,不必亲见,只丹青这件事,带给他的震撼就足够大。

将来……这会是怎样的天下呢?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洛阳两市还是三市是有争议的,旧唐书内就记载过两市,也记载过三市【又令(洛阳)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以夸诸戎。】本文就取两市了。

ps:说一点点题外话写历史文我也是战战兢兢,尤其是不同时间线文。我水平有限,没法写出每个读者都满意觉得合理的情节。原来与历史契合多的时间段,有的读者会觉得我太拘泥于历史,但逐渐有些不一样的改动,又有读者觉得ooc或者有大问题之类的。

第296章 曜初的决定

历来皇城的东边,皆为东宫。

洛阳皇城紫微宫(去岁被神皇改名为太初宫),亦是如此。

只是此时新帝登基,并未立储东宫空置,除了数个打理院落洒扫的宫人,东宫并无旁人,安静的都有几分寂寥。

倒是东宫再东边,皇城的东夹城处很是热闹。

原本此地只有左藏宫——顾名思义,专藏皇室钱帛杂彩,金玉珠宝等财物。

后来,东夹城多了一处署衙。

出版署,具体来说,是出版署的报社建在了这里。

人所众知,出版署是姜相当年为巡按使时提出设立的。

草创的时候就规划了三个部门:报社,专门管着报纸的选稿和刊印;出版社,负责文集书籍的汇编;印刷技术社,顾名思义,为前两者提供技术支持。

于是最开始建署之时,就拨了一块地,三部都建在一处。

如今的出版署,已经再不可同日而语了。

尤其是报社,作为朝廷发声的喉舌,以及能够收集到诸多朝野信息的耳目,已经被单独分出来建署衙。

且为了更方便的拿到皇城中的制书、敕书、论事、判、牒、榜等公文朝事的一手信息,报社直接就挪到了皇城里面(从前因造纸涉及化工,出版署跟城建署一样是建在皇城外的)。

而洛阳皇城的报社,就坐落在东宫以东。

天授元年第五日。

报社最深处的一处院落,门户禁闭。门口守着两个亲卫,两个宫女。

屋内,曜初安静地坐着。

其实以往,只要她来到署衙,总是会抓紧时间召见些要紧人,处理些要紧事务。

报纸的影响越大,其上刊登的政令内容,反而要越谨慎。

许多消息能否见于报,或者说怎样见于报,最终还是要她来拿主意。

还好,曜初想,她是一步步扎扎实实走到这里的。从最开始只是办诗会,给报纸选诗文,走到了如今手握天下舆情。

每日都有无数的消息如同江河湖海汇入海洋一般,汇入报社。

曜初原以为,没有什么事会让她震惊了。

然而‘丹青’其人的身份,到底也惊到了她。

王皇后……在曜初心里,只是个很模糊很模糊的称谓。毕竟从她记事起,母亲就是皇后了。

但丹青这个名字,绝不陌生。

她从小就在姨母家中,姨母的书房里长大,书架上有一层是单独放丹青的话本——开始一层还放不满,姨母会放些玩器到架子上防止书倒下,后来一层都放不开,还得单独腾一层。

因而小时候,她就问过姨母,此人是谁。彼时姨母只是笑眯眯道:“以后再告诉曜初。”

那时候曜初还没有如此好奇。直到后来,报纸开始刊登丹青的《游记》,曜初的好奇心才彻底被激发起来——

旁人都以为是丹青向出版署投的稿件,唯有曜初知道不是。

都是姨母单独命人给她送来的。

到底是谁?明明显而易见的世家笔墨,却数十年如一日地写东女国的话本维护姨母?甚至亲身去了东女国。

其实不光她好奇,太平也好奇的像是坐不住的猫,总想知道答案——

并且在她的默许(甚至是纵容)下,太平直接去问崔朝了。

“姨父,你这些年也不升官也不担要事,是不是时间都用来写这些话本了?”

崔朝:这孩子说话真委婉。

但崔朝实话告知,他确实也不知道丹青是谁,并且大方请太平进他的书房去找找有无底稿。

毕竟多年相处,两人自有默契,从最开始崔朝就秉持:她能说的就会说,她不说的崔朝自不会去追问。

太平倒是也没有去翻姨父的书房,只是带着复杂神情看着姨父:“有人一直在给姨母写话本,数十年笔耕不辍。姨父你却都不知道是谁,你也睡得着呀?”

这一刻,太平忽然跟父亲的想法相通了:哎呀,这人生的再好,也不能只仗着自己的容貌过人,就躺在功劳簿上不起来啊!还是得支棱起来呀!

虽然太平没有把这句话直接说出来,但崔朝感觉到了其本意。

崔朝:……果然是亲生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