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太上皇都已经开口,赵昚很是无奈。
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想太早立储。
立储看似只是让某一个儿子地位上涨了一截,但其后给君王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很多决策权,本来是自己一个人牢牢掌控,但大宋的臣子可贼了,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会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为太子争取权利。
而太子为了大臣的支持,也会得到好处前后承诺、回馈利益。
所以太子储君之名,绝不是说说而已。
假若君王立了太子,却一直不给他分权,那么臣子就会说,陛下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你这样做啊,会导致太子得不到锻炼,不利于未来掌政。
若是在其他朝代,君王倒还能压得住臣子。
但与文人共治天下的大宋朝,君王在这方面其实极为被动。
这方面做的比较强势的倒不是没有。
宋仁宗赵祯。
赵祯也是个奇葩,并不是没有生育能力,但偏生生女儿厉害,几十年来虽然生了几个儿子,但都早夭,生的女儿也总是难以养大。
皇室尚且如此,可见在古代小儿本难养,每一个平安长大的人,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是经历过严酷淘汰生存下来的。
宋仁宗最后无奈,从宗室过继了几个儿子,其中就有英宗赵宗实。
而立英宗赵宗实为太子,赵祯是拖了很多年的。
甚至有点耍无赖的拖……就是想生个亲生儿子来接替江山。
当然,最后还是没能生出来。
而赵昚自己,何尝不是当了三十年的太子,立为储君虽然早,但父皇却一直没有禅位的意思,若非父皇心中恐惧金人,又想做点面子工程,再加上自己尽孝,也许自己现在还只是太子。
然而轮到了自己,赵昚才理解立储是件让人何等不爽的事情。
好在自己有三个儿子。
再怎么纠结,也不过是纠结选谁立为太子而已。
在上皇赵构开口之后,赵昚终于松口,同意此事再议。
再议,那就是有可能要立储了!
这个消息立即轰动朝野。
但也有人对此无动于衷——除了秘书少监李凤梧还有谁?
李凤梧确实不是很在意。
这不过是让立储回到历史的正轨而已。
就算赵愭不死了,赵昚也还有二十多年的江山,这么长的时间,足够赵恺和赵惇发力,废太子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鲜见。
让他们争去,赵愭登上太子位,只会迎来赵惇的疯狂打击。
狗咬狗,正是赵恺坐收渔翁之利的时候。
去了一封信,八百里加急送往光化军,让赵恺丢下手头的一切事情,回来在赵昚膝下尽孝——虽然等他赶回来,赵昚肯定已经痊愈了,但做做样子,也能让赵昚暖暖心。
同时也在告诉赵惇,你不会一个人在战斗。
而在赵昚同意立储一事再议的时候,出使西辽的事情确定了下来,使团人选也很快落实,没有出人意料,使团的正使又是李凤梧。
出使大理一事,李凤梧干得相当漂亮,如今让他出使西辽,朝堂之中找不到一点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