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宋徽宗

第221节(1 / 2)

退朝之后回到书房里,书房旁边有一间小屋,悬挂着大宋赵官家的画像。这不是朝廷所赐的真容图,而是西夏的探子在汴京城内收买了一个画师,趁着官家有规律的出门游览时,悄悄画的他的容貌。

画上的人确确实实是个美少年,眉梢眼角略带笑意,得意又轻狂,剑眉星目,高鼻梁,轮廓柔和但气势很足。

西夏王每天悬挂他的画像,每天都看着这一生之敌,仿效头悬梁锥刺股来激励自己。

富有四海的赵官家都在清心寡欲节俭度日,努力练兵、厚待百姓,四面危机的西夏王又怎么敢放松懈怠呢?

王后缓步走到门口,柔声询问道:“以前数次,宋朝派遣使者来册封、恩赏,都带到京城来,为何这次不行?”

李乾顺眯起眼睛:“以前的使者是什么?礼部学士,翰林庶吉士,不过如此。这次来的是一位丞相。他们大宋的丞相,没有易于之辈。我感觉情势不妙,若有什么变故,你带着太子往辽国逃去。”

太子,辽朝公主所生的嫡长子,他们母子到了辽朝,辽朝必出兵劝阻。辽国的少主年纪渐长,李乾顺知道,没有哪个年轻人愿意过仰人鼻息的日子,正因为大宋很强,辽朝才会帮助西夏,而且是不得不。

直到十天后,和大宋魏相公在巢城相见,听他读了那严厉的训斥,以及言外之意‘搅扰宗室之亲、分离骨肉之情’。

李乾顺都懵了,他仔细嘱咐奸细们,不要引人注目,除了火器之外不要节外生枝。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1-03-2003:19:01~2021-03-2103:25:0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asphier100瓶;此人悲剧、阿九40瓶;书虫0~97瓶;远去的铃铛6瓶;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98章

大宋使团不能明说西夏造了什么谣,在汴梁城施展了怎样恶毒的绝后计。

但翻译准确无误的用双关语巧妙传达了魏相公的意思。

一个宋朝使团和西夏朝廷同时心领神会的双关语。

西夏王李乾顺嘱咐奸细们要低调仔细,不要惹事,现在不愿意也不能承认自己派了奸细过去,更别提大宋使团口中那含混不清的‘分离骨肉之情’的罪名。

就算他们把事情搞砸了,暴露了,被抓了,被杀了,又与我有什么关系?

李乾顺震惊的表示这是无稽之谈,派奸细这件事是有人造谣、嫁祸。“岂敢。我图什么呢?”

西夏朝廷上下都表示震惊,不知所措。

七嘴八舌的抄着带有西夏口音的汉话,坚决反驳这种说法。

自从西夏废黜汉字汉语之后,官宦贵族被迫使用西夏文,对于汉语是当做外语学的,选修,非必修,任免官员时不再考核范围内。

魏季礼气定神闲的看他试图脱罪,每个人做了坏事,被人质问时,都在努力辩解没有,但说实话,你有没有这重要吗?官家觉得你有,西夏不是大宋的对手,你们有什么办法?

“汴京城中抓获奸细二十余人,外臣此来,带来了其中一个人的一颗头颅,供你们辨认,带上来。”

侍从之中有人带上来一个木盒子,又从木盒子里拿出一个人头搁在铜盘上。边关对于人头有特殊的腌制手法,没有腐烂,而且栩栩如生,看起来就是个有些沮丧的西北汉子。

李乾顺是真不记得派出去的奸细都长成什么样子,瞧了两眼真没想起来,就气定神闲的以手掩面:“我从来不看这些污垢之物。上国使者既然一口咬定,那就让人来辨认这个人的身份,传首边关,看看有没有人认得他。”

魏季礼微微一笑:“好,西夏王能令他落叶归根,那为最好。”

然后继续之前的话题。

宋朝使者:你们派出奸细潜伏在大宋,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我朝官家大怒。

西夏王:我没有。

宋朝使者:我们有确凿的证据,奸细也已经招供了,你们应该尽快低头认错,求一个宽大处理。

并拿出了西夏文的官凭作为物证,上面的印章确实是丞相印。

西夏王:真的没有。

西夏丞相:有人盗用我的印!

宋朝使者:我们官家已经认定了这件事,希望你们能有一个良好的认罪态度,要不然事情会向难以估量的方向发展。

西夏王:说没有就是没有……赵官家想要什么?想要西夏王:道歉,或是约束去大宋讨生活的党项人?

宋朝使者:首先你得认罪。

西夏王:我没有,但你要是非说我干了,我也只能委委屈屈的被按头道歉,实际上我没有。

宋朝使者:证据确凿,抵赖没有意义。

(省略车轱辘话)

西夏王:好吧好吧就算是有几个党项人、西夏的汉人自以为是的想要窃取机密,讨好西夏王:。被宋朝抓住,那么你们想要西夏王:怎么办?王是无辜的。

宋朝使者:西夏推脱的太干净了。能让他的百姓,以为窃取大宋机密,挑拨宋主骨肉之情,能得到封赏,这种观点,不是普通的流民百姓能有的。必然有幕后主使。

西夏王:宋主一向宽仁,西夏上下不是他的子民吗?为什么要用对待外人贼子的方式对待我们?

宋朝使者:说的没错,所以宋主决定罚没五座城池作为惩罚。

西夏王:休想!我可以为我知道的事情道歉,也可以盘查下属,找到做这件大逆不道之事的官员交给宋朝治罪,但你一个丞相休想污蔑我,也别想让西夏割地赔款。

宋朝使者:倘若你不肯服从,我主动雷霆之怒,兴兵百万,西夏玉石俱焚,到那时悔之晚矣。

西夏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