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襄阳死守战中,最后剩下的那些士卒,在这一次大幅度的升职浪潮中,亦有几人爬上了副将、部将的位置。
又比如当年跟随宗平在春风渡四千破一万,又五百残兵偷城的最后剩下的那两三百人,亦有人高升,成为一军官员的中坚力量。
这是个信号!
对于武将来说,这是个让人振奋的信号。
官家忽然重用了宋金二次大战的功臣,明显是在告诉天下臣子,朕又有了要北伐的雄心,你们这些沙场武将可要准备好了……
盛世无英雄。
乱世出武臣。
宋金二次大战后,闲了几年的武臣们都感到机会来了。
从隆兴大战之后,官家励精图治,到今年乾道三年,虽然还没达到盛世的风光,但如今国内国泰民安,再有个几年,恐怕真能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北伐恢复江山。
作为武将,对此喜闻乐见。
然而朝中的主和派,却忧思重重。
好在官家在此次大封之后,并无其他更为激进的动作。
毕竟盛世的风华刚显。
就算要北伐,至少也还得等上三五年——一场战争带来的创伤,并不是短短两三年就可以修复的,况且从隆兴二年到乾道三年,四年的时间里不仅要修复战争创伤,还要累积财力为北伐准备。
至少也得十年左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可以说,官家此举,便是远见的布置。
为将来的北伐储备人才。
这个局面就是:只要大宋有了一定的国力,官家不仅有心,有能力,还有人来北伐恢复江山。
有道是文成武治。
官家意图北伐,当然不会只重用宋金二次大战的功臣武将。
那些有着经略之才的读书人文臣,不少人也纷纷被吏部考核后,受到了的官家的擢升。
最为显耀的便是建康知府陆游,便擢升为淮南东路转运使,权兼建康知府,加封正奉大夫,入宝文阁待制。
隆兴二年春闱中高中一甲状元的木待问,入阁之后在外地出仕了几个月,随着这一次大幅度的人事变动,木待问前往建康,权兼建康府通判。
隆兴二年春闱高中一甲榜眼却又被李凤梧的探花抢去风头的黄洽,被派到寿州,补了辛弃疾寿州知州的缺。
不仅这两人,近十年来的大科中,年富力强的有才之士纷纷得到起用。
本科状元赵汝愚,被召回京后,很快权兼他职。
任然补着郭师元门下省录事的职,但又让官家给他权兼了个殿中侍御史,加封朝请郎——这擢升幅度之大,即可媲美当年的李凤梧。
而起居舍人柳子承,也迁了。
平迁。
从起居舍人迁到了侍御史。
职官上只比赵汝愚高了一阶。
不仅这些,赵云宸从国子司业迁到了枢密都承旨,高升一级。
但不可同日而语。
从搞教育到了枢密院去,这是要重用的迹象。